关于失眠的现象学观察

昨天我 9 点上床,疑似 12 点才睡着(宿舍 11 点熄灯之后我还躺了很久,而且体感和舍友 10 点回来到熄灯之间的时间差不多长),中间甚至还能翻身。今天 3 点 50 多醒,感觉相对比较精神,我就直接到实验室写博客了。这种傻呗经历令我想到高中的时候读过的一本有关睡眠科学的书《Why we sleep》,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睡眠,特别是失眠,的现象学观察。

你可以醒着进行睡眠活动

书中的一个观点是,「醒着」和「睡着」是彼此具有负反馈效应的两种「模式」,但如果你好死不死触发了又困又一直想思考的状态,你可以「同时拥有」这两种模式。同时,书中给出了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,就是一个人因为「彻夜无眠」向他们睡眠研究所寻求帮助,他们进行脑电波观测后发现宣称「彻夜无眠」的人的脑电波和正常睡眠无异,只是在躺着的 7 个半小时里一直有感知能力。同时,受测者虽然自认为「彻夜无眠」,但实际上获得的睡眠效果也是近乎正常的。这个观点彻底刷新了我对睡眠的认识,我此前经常觉得自己要花一个小时左右入睡特别「浪费时间」,但看了之后感觉这种不确定性不复存在,只要躺着、闭眼、少动就能获得实打实的睡眠效果,这很符合我对乌托邦的想象。

在此之后,只要有人跟我提及「失眠」,我都会给出上面那个例子,不论它是否是真实的(但出现在《Why we sleep》这种书算是有一定可信度吧)。有些人或许不太能理解(不过未能当场给我异议),而有些人则表示我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。由于我平常一般 1 小时内就睡着了,而且一般睡比较久,区别不会太大(但让我想到一个宣称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只睡 3 个小时的网友,他也报告过失眠,我正在向他确认是否每天都有强行去躺着的经历)。但这一次如果我只算睡着的时间只有不到 4 个小时,但如果算整体则有接近 7 个小时(但不论如何达不到 5 个睡眠周期,只是我觉得我之前遇到的身体状况可能和频繁睡回笼觉有关,因此先试下强行不继续睡)。事实上我体感今天早上的状态就是比睡 6 个小时好一些,比睡 7 个半小时差一些。如果真的只睡不到 4 个小时,我试过是什么感受,起来十几分钟可能还好,后面直接困到想立刻睡觉,这一次完全不是这样。

由于睡眠是一件具有较高隐私性质的东西,我并没能收集到多少现象学数据,但现在还是会像之前早起的状态一样有时候会打哈欠,不过 6 小时本身也不多,出现这种现象也正常。

大雾,启动!